首页 今年,今天,历史与现实
文章
取消

今年,今天,历史与现实

一切事情我都听阿笠博士说了。 —— 工藤新一开场白

先不要说我是新二班的,还是老二班的,或者根本不是二班的。

事情详细我也不再说。问题是用来被解决的,不是用来被记住的。

现在咱们就来简单谈一谈。


1:有些态度

不知道谁把这事跟班主任说了。 —— 二班线人

总之被知道了。

班主任(以下简称xy)本着对同学们负责的态度,对二班学生进行了一番教育讲话。

下面简明阐述一下内容。

  • 对老师不够尊重,如上课讲话、直呼其名等。
  • 班级内部不够团结。有部分人形成小团体 的现象,班级里内斗。

给我个人的感觉是,有一部分对,但是后面这句话没有说到点子上。

为此我搜了一下什么叫小团体……

看完觉得,确实这句话说的不够准确。就算有些私人恩怨,何必拉帮结派。实际上不过是课间讲话现象比较严重,到上课还停不下来。讲话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两人互怼的情况。

后来也有同学即兴发言。同样也是号召二班团结,详细内容不提。

根据二班几个线人的反馈,我觉得他讲话确实是有所误伤。他知道是分班之后导致二班的改变,但是并没有具体分析,导致不知道事情的根本。顺便一提他是新二班的人,不了解也理所当然。

对于上面两次讲话的详细内容,在我看来还犯了一个共同错误。

就像我们在英语作文读后续写中,一旦添加新人物,会导致情节更离谱,显然不是出题人的本意,所以我们说在续写里不要提到新人物。

听了上面两段讲话,我们不免注意到一些新词。这主要是演讲者想通过简短的一个词或者几个词概括班级发生的事情。然而这些新词又不是太准确。这就导致大家感到熟悉又陌生。

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现在,小团体和尊敬老师、尊敬同学等词,在课间为大家所津津乐道。

另外,演讲为了要号召我们团结,不免要提到现在“分裂”的状况。然而,许多人表示,自己并未感觉到各同学之间存在分裂。经由演讲者这么一提,反而会导致大家对现在的形势形成一个错误的认识。就好像班级真的有一道鸿沟竖在中间。

不少新二班的同学也怀疑,二班的原住民是否有歧视、排斥换班这一批人的现象。

所以,之前的二班是什么样子的……跟现在又差在哪里?


2:趁着记忆还未褪色

二班某同学的回忆录,大概讲述了分班之前的事情。

我就从头开始说吧。

初来乍到的时候,大家互相之间认识的也比较少,人生地不熟,讲话的也少。据我所知,当时每个班情况也是相差无几吧。

经过一段时间,同学彼此之间终于互相熟悉了,闲聊也多了,互相之间也活跃了。

当时我们还是所谓“新生”,想要对高中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也会把初中和高中之间有一个对比。

我的感觉就是,当时的二班很静,挺听话的。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初中生活环境太恶劣了,总之这就是我对二班的印象。

我说所谓安静,不是一声不吭。这里大概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个是当时大家说话声音比较小,教室里也就没有那么吵。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大家更加熟悉,之后声音也会大起来。

第二个方面我觉得比较主要的,是感觉当时二班的学生都比较自觉,到了上课或者老师开始讲话了,迅速就安静下来。显然这和我们初中是不一样的。

教室里也不是说从来没有吵闹过,但是想要静下来很快。这可能就是为我留下了一个印象,可能说“小班就应该是这样的”之类,好像小班做到这些就是理所当然。

这里也提到,现在二班的情况就是比较难静下来,声音很大导致上课铃听不见,上课一段时间才慢慢静下来。

另外_也跟我们提到过,现在二班说话不文明之类,问我们原先是否也会发生。我只能说,当时说话声音小,完全没有我觉得不太可能,但是几个人之间互相讨论我们也听不到,也就无从得知。

当然这都是上学期的事情。今年初疫情的原因,上学期期末考试是线上进行,协作体考试也延后了,我们也就无法在上学期末分班。所以这事就跟着协作体考试推迟到这个学期开始。

新学期开始,还没分班,我突然觉得二班是变得更静了,而且静得有点过分,死气沉沉的那种。

当时不仅是下课说话少了,上课回答问题也几乎没有人主动去答。当然这不见得是个好事,不过当时二班确实是静下来了。我觉得这是导致现在我们感觉到新二班变吵的一个主要原因。

开学这几周的安静和分班之后,变化太大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到了新二班也就不免被伤害了。


3:总要问为什么

既然我们自己没有真实参与到这件事里来,我们看得往往就不够深入,对于事情的思考就难免有所欠缺。

就现在的情况,我只能猜测是二班新同学在之前班级的时候就比较活跃,到二班自然就会带来这种风气。

能来二班的哪有正常人。 —— 高一某知名人士

再多的事情我们也不好评价。毕竟,我也只想当一个旁观者。


*最近考试的原因,这篇文章断断续续写了几天,文首标注的是写作起始日期,即事件发生当天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